日期::2022-11-08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什么是“礼”?
对于现代人来说,“礼”就是礼、礼、礼等美德。
但在封建时代,“礼”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为官之道,更是一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诞生的“潜规则”或秩序。
严格来说,这种“潜规则”的本质是上级或有权有势者的专属“特权”或“福利”。既然是“福利”,自然包含物质“礼仪”。所以“礼”可以理解为礼金、礼物、赠品。
对于古人,尤其是那些混有学者的官僚来说,很好的了解这个潜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古代官场有一席之地,光有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得知道“礼”的门道。
提起戚继光,首先要想到的是戚将军的抗日情结,戚继光绝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众所周知,除了民族英雄的标签,戚继光也是一个典型的懂得当官的官僚。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张德新先生在日记中提到,戚继光的密友王世贞提到戚继光“总是买很多钱,发大财”。
这里所说的就是闻名的张。为了在官场上有一个好的仕途,戚继光不惜重金,从自己的口袋里购买了精美的《记》,送给了张大人宫。从“时不时”一词可以看出,戚继光与张的交往相称频繁,绝不是一两次那么简朴。
《万历野获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戚继光为了在张留下好印象,常常从老家买昂贵的海狗肾,打包作为礼物送给张家人。
戚继光送礼物为什么要用春药封肾?
想必,张家的“钱进记”太多了,以至于张没有快乐就享受不到,所以有这些肾来“补形”是必要的。
在其他朝代,戚继光的慷慨是可以理解的。究竟戚继光是个好武将,即使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他的工资也高得让人震动。然而戚继光生活在明朝。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明朝的工资制度吗?明朝朝廷可谓是历史上最吝啬的政府机构,明朝官员的薪资标准屡创新低。
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就算是戚继光这样的高官,一年也能挣一百多两银子。买些海狗肾的钱都不够钱,何况是“姬”?虽然,各大史料并未提及齐大师是如何获得这笔收购的,但是,
我们仍可以想见。既然戚继光能向张大人送礼,那么,戚继光的下属向戚大人送礼时,戚大人是否会照单全收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各位可能不信,但我们不妨来细数戚继光履历中的反常之处,看看戚继光的收支中有怎样的问题。戚继光去义务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在西门戚宅里遇到了同姓的远房亲戚戚孟满,两人在一块攀了族谱,说戚继光祖上从义务迁居到安徽已经是十三代之前的事了。
找到本家的戚继光,在临走时不忘送这位远房亲戚“古铜五事一副,云锣一面,玉杯一只,金百两”,还大包大揽地承建了戚家的祠堂。寻祖溯源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重视门第的古人向来讲究族源,所以花点钱是理所应当的。
可别忘了,当时的戚继光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参将,他的俸禄估计不到一百两。但为了修建戚家祠堂,戚继光轻描淡写地拿出了一百两金,这笔钱是怎么赚来的?
戚继光与俞大猷在舟山抗倭时,俞大猷因得罪了严嵩、赵文华等人,被扣上了“追缴不力”的罪行。在当时,俞大猷的罪行是相称严峻的,按照明律此罪应下狱处死。为了捞回俞大猷,戚继光凑了三千两银子,上下疏通关节,这才保住了俞大猷的小命。
三千两绝非小数,即便在戚继光发迹之后,这笔钱仍可抵得上他几十年的薪资收入。那么,戚继光这三千两银子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即便是在讲究清廉的明朝,那也是“有钱好办事”,一些潜规则只是变得更加隐晦,却从未消失。
戚继光生平有大志,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不过,想要完成这一伟业,单凭戚继光本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俞大猷的行事作风比戚继光更加光明磊落,但他的仕途却相称波折,接二连三地遭到政敌和上级的排挤,常常有被罢免之忧。
戚继光想要与上司处理好关系,保住自己的兵权,那就得出卖自己的操守,委曲求全。我们知道,张居正虽然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有为之臣,但他却是个贪财好色的贪官。面对这样的上司,戚继光又能怎么办呢?
倘若戚继光没有办法保住自己的位置,那么他就没有兵权,遑论平定倭寇?戚继光能把握时势,左右逢源,遵守当时的游戏规则,这便是戚继光的能力之一。在当时的官场上,上司有个人兴趣,下属都会力求满意。送礼,就是最简朴的办法。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容人”,即便是在面对一位刻薄的高官时,只要先投其所好预备好礼物,便已为自己铺设了一条不败之路。唐人张故写过一部小说集,名为《幽闲鼓吹》。这部书里收录了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
中唐年间,京都发生了一桩大案,牵涉了许多位高权重的官员。不过因为有人从中动用关系疏通关节,所以这起案子始终不能结案。宰相张延赏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他听说这件事后相称恼怒,立即召见了各级司法官员,命令他们在十天之内解决此案。
谁知,翌日一大早,张延赏刚刚来上班,便看到自己的书桌上面压着一张小便条,上面写着“三万贯钱,请宰相不要再过问”。张延赏勃然大怒,立即将小纸条撕了个粉碎,命令属下抓紧办案。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桌子上照例出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的数额变得更可观了:“五万贯钱,请宰相不要再过问。”张延赏怒不可遏,命人在两天内结案。
结果第三天,张延赏桌子上的便条再次“加倍”,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十万贯钱,请宰相不要再过问”。张延赏失落地摇了摇头,说道:“都说钱可通神,这十万贯钱恐怕真的能通神了。倘若我不收这笔钱,恐怕这笔钱就能让我招致事端了。”无奈之下,张延赏只能收钱了事。
这便是“钱可通神”的典故。
在古代官僚的眼中,钱连神都可买通,更何况是凡人呢?
因此,在古代官场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都在致力于给上司送礼。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回家奔丧时便享受到了“权”所赋予的福利。为了让张大人旅途更惬意,钱知府一早便命人制作了一顶奢华的轿子,单轿门就有好几层。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顶轿子非但配备了寝室,还有凉亭和侍奉丞相大人的童子。就这样,由三十二名轿夫抬着的奢华轿子,载着张居正浩浩荡荡地南下归乡。这场面,堪比外国的总统出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沿途的官员听说张大人喜欢品尝美食,所以张居正的轿子每过一处,当地的官员都会预备上百道菜,供张居正品尝。为张居正预备美食的各级官员中,还要属前文中提到的钱知府最知张大人心意。
他知道张居正的口味,所以亲自下厨烧制了一桌吴地佳肴,让张居正美美地吃了一顿。张居正吃罢之后,相称满足地对钱知府说道:“我这一路上吃了那么多美食,从没吃饱过。今天吃了这桌菜,总算是能吃个饱了。”
在古代官场中,礼品往往代表着人品。潘祖荫是咸丰时期的进士,官拜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在他任职期间的某个假期,有许多官员去潘府打麻将,众人聊天时,无意间提到某地的提督。潘祖荫对此人交口称赞,说这人不但有能力,还颇有德行。
在一个桌子上搓麻将的李文田听罢,问潘祖荫道:“这人可有什么显赫的政绩?”潘祖荫说道:“不知。”李文田又发问:“这人相貌如何?”潘祖荫答道:“不知。”李文田好奇道:“既然这人没有什么建树,大人又没见过他的面,为什么说此人德才兼备呢?”
潘祖荫说道:“前段时间他送我一个名贵的鼻烟壶,所以我觉得这人不赖。”只一个鼻烟壶,便让潘祖荫对该官员有如此之高的评价。从这件事上足以看出,礼品在古代官场交际中起到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
说到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夏洛特烦恼》电影里的桥段,老师记不得学生的样貌事迹,却偏偏记得学生曾送出的礼物,此时此刻,岂非恰如彼时彼刻?
参考资料:
【《万历野获篇》、《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