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02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李杰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专业会员
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联盟成员
INTRODUCTION
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人,清华美院修业。从事油画、装饰画、雕塑、装置等软装配饰的设计制作三十余年。
2018年发明以烧制浮雕陶瓷做画面主题镶嵌在用油画或炳烯画绘出的衬托主题的唯一专属配景画上,将中西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全新画种:立体陶画。
2019年5月申请专利并获受理,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或专利号:201920732854.7发文序号:20250。
PAITING
画作
编辑:灯灯
搅胎陶瓷以胎内纹饰装饰见长,手工编花的纹饰之美是搅胎陶瓷的文化标志。不同的纹饰代表着多样的艺术语言。搅胎纹饰装饰创作艺术陶瓷已被越来越多的陶艺家认同,搅胎纹饰装饰在世界的流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手工回归的温度,搅胎陶瓷的艺术创作正在走近生活,融入世界艺术作品的存在,融入世界民族艺术的各个角落。
根据笔者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研究成果,搅胎陶瓷纹饰美学规律的研究,将搅胎陶瓷纹饰的图样归纳为十六种基本纹饰。即自然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形纹、圆柱体纹、十字形纹、三角形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条形纹、菊花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折叠纹。这些基本纹饰继续了传统的纹饰,如自然纹、编织纹、羽毛纹,北宋时期流行的三大纹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纹饰记忆和风格。当代我们创新搅胎纹饰,以纹饰的多样性开拓和扩展了纹饰装饰的创作空间。本文将重点介绍十六种基本纹饰的技艺,开拓纹饰的多样性表达技巧和方法。纹饰的多样性,就表示着作品的创作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于搅胎陶瓷创作的意义重大,也是搅胎陶瓷创作上的重大突破,搅胎陶瓷纹饰的丰富多彩,是过去任何历史时代所没有的。
搅胎陶瓷的手工编花纹饰,迸发出纷繁绚丽的搅胎艺术的独特魅力,数理几何学,最朴素的点、线、面的关系在这里得到诠释;中国文化里的阴阳对比,也在这里得以表达。而那些基本的审美语言,比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动静对比,你也能在其中找到。更有趣的是,当先人把圆点、波纹排列重组,填入胎骨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时,他们或许并未想过自己在表达什么。可是,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美术学院的教条,没有美术史的训诫,人们只是凭着生活中的感悟,本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布满了浩瀚的想象与赤子的真诚。重新审阅搅胎艺术,并不是一场怀旧式的沉醉。因为这种传统手工稚拙的艺术,其实回应了当下的审美困惑,因为关于美的隐喻,先人们已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只需一点触觉和感动,我们就会为之赞叹。一千多年前,在陶瓷上自由挥洒灵感的陶工们,历经沧海桑田。而那些造型各异的搅胎陶瓷,以及天马行空的搅胎纹饰,也成就了全人类共同的童年涂鸦。随着当阳峪窑搅胎器物的多渠道传播,惊艳了全世界。当代陶艺家与搅胎文化的艺术对话,用敏锐的感受力,解构搅胎艺术,创作出搅胎陶瓷纹饰的百变之美,从历史、人文和艺术的角度探索搅胎纹饰全新的内涵。
1. 自然纹:预备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色泥,这些色泥可人工揉、摔或使用炼泥机制备。将不同的色泥多次相间叠合,然后用力揉合,除去泥团中的空气,利用机械转轮拉坯成型,而形成自然流畅、变化丰富的各种纹饰的器型,纹理入胎骨,制成搅胎型坯体。经修整、打磨、施釉、入窑焙烧而成的类玛瑙效果及大理石纹,或美玉质感等色彩丰富的自然纹,特殊是高温瓷的自然纹装饰,有如翠似玉的质感。自然纹装饰也多运用于搅胎陶瓷雕塑类作品,以模印的方法将有纹理的切片色泥按压入模,有自然天成的纹理艺术效果。自然纹是北宋搅胎瓷的代表性纹饰之一。
2. 点状纹:将不同颜色的色泥搓揉成泥条,也可根据创作纹饰的需要确定直径的粗细,再切成小粒继而搓揉成小圆粒,铺贴在胎体作品上。轻轻拍打胎体表面,使小圆粒与胎体不留痕迹地全面融成一体,即成点状纹。点状纹多结合纹饰编花运用,圆柱体与其它几何形色泥组合融合后的横切面,形成点状图样存在于纹饰图样的装饰之中。
3. 大理石纹:将两色或三色的色泥搓揉成泥条,再将色泥条拼合搓揉,反复搓长,再对折,揉合在一起,并适度扭转。利用机械转轮擀成大理石纹薄片,模印成型。出模后整形修胎,经修整、打磨成胎体,施釉入窑焙烧即成大理石纹。大理石纹相似于自然纹,大理石纹是显得有规律的纹理艺术效果,自然纹是显得随意而自然。
4. 羽毛纹:把两种不同的色泥各切成规格大小相同、厚薄相等的色泥饼,然后交替叠加,堆成颜色相间或根据设计纹饰装饰要求多色相间,将色泥相间的泥饼折叠后切条,横切面拼成泥块拍、压等方法,制成一定厚度的泥饼,滚压粘合造型,创作各类陶瓷作品,形成有规律性的、内外胎质相同的羽毛纹饰。羽毛纹是北宋搅胎瓷代表性纹饰之一。
5. 编织纹:取两种色泥擀成泥片,交错叠合成块状体。依相错图案叠合一起,将泥条拉长,切成同样等长,再将之重新叠合,则其图纹样变成原有之倍数,经紧压拉长缩小纹样至满足程度,切成若干薄片,将条纹薄片平贴组合入模印制成器形胎体,经拍、压成型后,修胎、打磨、施釉入窑焙烧,即成编织纹。编织纹是北宋搅胎瓷代表性纹饰之一。
6. 条形纹:依据创作的需要,将不同的色泥擀成需要的厚度,再进行模印造型、组合,交错叠合成块状体,切片成所需外形,将横切面再进行造型、组合,创作出理想的陶瓷作品。条形纹装饰的搅胎作品有简洁的艺术风格,在高温瓷装饰中,简而不繁,高温飞色的艺术效果,素雅流畅而又富有变化。
7. 菊花纹:彩泥窑经典纹饰之一。这一纹饰分三部分构成。花瓣部分:将一种色泥擀平,另一种白泥相间叠加,搓长,拉细,切成薄片,作为花瓣备用;花心部分:另类色泥搓卷出圆粒花心;花形部分:将已做好的花心、花瓣组合成形,再做多条与花形等长的三角柱,将三角柱拼入花瓣与花瓣间成一圆柱体,挤压搓长,再搓长拉细成不同粗细的圆泥条,分别切成若干菊花形的横切面圆片,将菊花形圆泥片组合,经拍、压成形入模印制成型,经修整、打磨、上釉烧制即成菊花纹装饰。
8. 绕条纹:绕条纹又可分为三种。水平式绕条纹:搓成不同色的泥条,将不同颜色的泥条,弯曲地平绕成形,亦可平行绕在坯体上成形。直条麻花式绕条纹:将不同颜色的泥条,先相互扭绞,左手食指按住泥条一端,右手轻轻向上搓绞,即成麻花形泥条。将麻花形泥条,切成所需的长度,交错直铺造型。横条麻花形绕条纹:将麻花形泥条打横铺造型,即成横条麻纹绕条纹。
9. 卷状纹:将两种不同色泥擀成薄片,两长方形薄片相叠后,一端稍擀薄些,卷成圆柱体,搓长后,将四条重新组合,其圆样即成原来的数倍,再将泥条搓长拉细,横切面形成卷状花纹,将薄片铺平造型入模印制,修胎、打磨、施釉入窑焙烧,即成卷状纹装饰。
10. 扭转折叠纹:将两色以上的泥条相间排列、搓细,围接成圆形,由圆形再折成三角形,用左手指按住三角形的任意两角,用右手指向内或外扭转其夹边。三边即形成螺旋形花纹。三角形的三边向中央点挤压,使中空部分密合。折立起三个角,上下两端捏紧,轻搓圆滑,横切面压平拼图后拍实入模印制,即成扭转折叠纹。
11. 方格纹:将两种对比色泥分别擀成泥片,交错相叠。由纵断面切开并将其交错排列,叠合在一起,即成方格形泥块,将泥块挤压、拉长,使方格形图样缩小,至相宜程度,将薄片拼图拍实。
12. V字形纹:将三色泥分别擀片,依序交错相叠在一起,成一方形体,方形体倒放,条纹朝上,用棒针画出45度斜线,用美工刀依斜线切割成若干条纹薄片,将条纹薄片依V字形图案组合,挤压成块状物,将块状物边缘修齐成方体,将该长方体挤压拉长,切成四等分长泥条,四等分长泥条重新组合成倍数V字形泥条。再挤压拉长搓细,使V字形图样变细至相宜程度后,再切成若干薄片。将V字形图样泥片入模印制所需器型,修胎、打磨、施釉后入窑烧制,即V字形纹。
13. 风车形纹:取两种色泥分别擀成厚泥片,再切成长方形,交错相叠成长方体(长:高=2:1),长方体倒放后,先切成两块,再分别依对角线对切成三角体;另作两块其它色泥的正方体,亦分别依对角线对切成三角体,两组三角分别组合成四个正方体,四个正方体再依风车形图样拼合在一起,使图案变成倍数,经挤压、搓细、拉长,至适度大小时,切成若干风车形薄片,再将薄片组合成器型,即成风车形纹。
14. 圆柱体纹:将圆柱状色泥滚细长,搓揉成相宜粗细后,擀成泥片,再擀另一色泥片,包住圆柱状泥条,再以另一色泥擀片包住圆柱状泥条,利用搓长拉细,将圆柱泥条搓成细长形,圆泥条切成六等分,组合六个圆柱泥条,使其密合成一圆柱体,将圆柱体搓长拉细后,再切成六等分长的小圆柱泥条,再拼合六个圆柱泥条,使其密合成一圆柱体,再搓长拉细后,切成若干横切面薄片,将其拼接成设计器型,即圆柱体纹。
15. 十字形纹:先压制一色泥圆条,再压制一长方形色泥片,将圆泥条纵断面切开,并夹上长方形泥片后,予以密合,再将圆色泥条旋转90度对切,再加入另一长方形泥片予以密合,便成十字形图样圆泥条,圆泥条经搓长切成四等分,组合在一起,再经搓长拉细,切成四等分长,再将四个圆柱泥条组合在一起,经搓长拉细后,切成若干十字形图样薄片,经拼摆造型,即成十字形纹。
16. 三角柱纹:将两种色泥用直尺作辅助工具,分别压挤成三角柱。另选一种色泥擀片切成长方形,分别将三角柱包住,经分别拉长后,各切成四等分。以其他两色泥依卷状法做成卷状圆柱体,以卷状形为中央,围绕着两色三角柱间夹着色泥片,组合构成圆柱体,将圆柱体压紧搓长,拉成不同粗细的花形圆柱条,再将圆柱条切成若干花形薄片,经拼接组合成设计器型,即成三角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