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看到这个标题,您别着急回答。请先试着问问身边的朋友、亲人、同学,乃至网络社交端口另一端的普通网友,假如不出笔者所料,得到的声音最大的回答可能会是:
“在我家,不过洋节。”
没错,就是如此“刚正面”,如此“正义凛然”。
“洋节”像是过去某个阶段的“洋人”一般,不招人待见。
有的学校甚至直接规定,任何人不许过这个节日,即便是那些想过圣诞节的孩子。
显然,文末一个激动状的微小表情告诉我们,不出意外(比如说手抖点错表情包),这位爸爸是支持学校规定的。但这条微博底下为数不多的评论也同样告诉我们,坚持过圣诞节、坚持给孩子过圣诞节的人也不在少数。
要笔者看,给孩子过圣诞节,完全没必要上纲上线,且我们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着给孩子过圣诞,理由如下:
首先,在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当下,用“抵制”来面对外来文化,并不是一种可以说服孩子和自己的好办法,也显得有点狭隘。按照闻名治理学家大前研一的说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低IQ时代”,要想立足、获得更好发展,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和思维,那么,固步自封的抵制又会带给孩子什么呢?
昨夜,某短视频app里的一个视频内容是爸爸给孩子细心预备圣诞礼物,然后底下点赞最高的那条评论是(如图所示):
其次,对孩子来说,一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绝对是一个印象深刻的日子,很多家长与小孩过“洋节”,更多的是亲子互动,而不再包含原有的宗教意义,家长更愿意把它当作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一个机会。
再者,假如您不是一味地带着孩子吃点好的、买点好的,这份美好会更有厚度和深度,尤其是当您轻微花点心思,将这个节日变成一段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光、一个孩子足以受用一生的人生信条、一些富有趣味的科普知识时,这份美好会是您育儿里程中独一无二的一笔。例如: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的问题,其实在1897年就已被人用实际行动回答过。美国一个名为帕吉尼娅的8岁女孩非常困惑地给《纽约太阳报》写信:
亲爱的记者先生:我今年8岁,我的朋友里面,有的小孩说“圣诞老人是没有的”。我问爸爸,爸爸说:“去问问《太阳报》看,报社说有,那就真的有了。”因此,拜托了,请告诉我,圣诞老人真的有吗?
纽约太阳报社收到这封来信后,立即用社论的方式给以回答:
帕吉尼娅,让我们往返答你的问题。你的朋友说没有圣诞老人,那是错的……犹如有爱、有同情心、有老实一样,圣诞老人也确确实实是有的……
至于太阳报这么做的原因,兴许我们国家一些父母的新近观点会是答案:
“现在是最相信圣诞老人的年纪了,今年带她见了真正从芬兰来的持证圣诞老人,孩子激动了好多天呢!愿她一直美好下去。”
“很简朴啊,因为保持一个童年的回忆与天真烂漫是所有孩子该拥有的,一旦错过就无法挽留。”
有心理咨询师说过,随着孩子的认知不断增强,到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孩子们已能分辨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他们开始能识破这个“真实的谎言”,这也是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过程,但假如孩子们相信,则请家长保护他们的童真,假如孩子们不相信,则带领孩子回到真实世界,并让孩子明白,这是爱的表达,有没有圣诞老人,其实并不重要。
都说小时候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更轻易成长为懂得爱的大人。那小时候就开始学会爱别人的孩子呢?比起单纯的给孩子送礼物,带着孩子给其他小朋友送礼物,好像更能教孩子懂得——节日的意义不仅限于收礼物,也在于送礼物,有些时候“施比受更重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道理。
无论是制作一些小曲奇饼,还是纸质的圣诞树,都会成为收送礼物双方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顺带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美国一项研究曾指出,为他人利益而工作时,会获取更多的灵感和能力。为他人制造惊喜同样如是。究其根本,这是因为,替他人着想时,人们的思索方式更为抽象,维度更广,从而使思维发散,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
圣诞节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会令孩子心生好奇,进而问家长很多问题。
比如,圣诞老人住在哪里?
这时,您可以告诉孩子,芬兰圣诞老人村,位于洛瓦涅米以北8公里的北极圈上,是唯一受联合国认可的圣诞老人故乡。在这里,巨大的雪人、缤纷的圣诞树、随处可见的驯鹿以及等着大家到来的圣诞老人,应有尽有。
比如,给圣诞老人拉车的动物叫什么名字?
这时,您可以给孩子讲,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组合原本只有九只,他们分别是鲁道夫、猛冲者、跳舞家、欢腾、雌狐、雷、闪电(传说是鲁道夫爸爸)、丘比特、彗星,其中,八只负责出力拉,“红鼻子鲁道夫”是开路的领头鹿,也是圣诞老人最喜欢的那只。
当然,您也完全可以反问孩子:用“你知道现在芬兰是几点吗?”,引导孩子接触纬度和时差;再用“北半球的芬兰在下雪,那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又是怎样的季节呢”,告诉孩子因为是南北两个半球,所以澳大利亚人的圣诞节是在夏天……诸如此类,给孩子陪伴的同时,以趣味性的方式,开拓孩子的眼界。
还有什么礼物会比——给孩子更懂ta更懂如何教育ta的爸妈更有价值呢?
大脑智库《读懂孩子》音频课,一门为父母量身定制的父母必修课,帮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
一如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所言,每个阶段的孩子对爱有不同的诉求,拿3岁时的教育方法和一个10岁的孩子沟通,显然不合时宜;不同性格的孩子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相差会很大,对老大有效的方法放在老二身上,可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你碰到的孩子的问题,永远不是第一个父母所碰到的,敢于向“智者”学习和交流,其实是为人父母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圣诞节也好,平常日子也罢,读懂孩子,了解孩子,始终都是父母爱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