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今年教师节,有什么特殊的礼物送给老师们?
在上海,为教育大师开设一座馆,为教育典型上演一出戏,为教育脱贫刊行一部书。
徐瑞哲 摄
【一座馆,对话大师】
教师节这天,丽娃河畔再添文化新地标。位于中山北路老校区中轴线上的圆楼内,“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开放了。他们是老一辈教育家、教育学家,他们是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大先生。在这里,当代师生与这两位首批“上海社科大师”、这两位华东师大创校校长跨时空对话,致敬新中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开创者。
70年前,以孟宪承、刘佛年为代表的前辈先贤在中共领导下,承继大夏大学“三苦”风骨、光华大学“自强”精神,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孟校长为教育史研究生班讲课
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受命出任首任校长,前瞻性地提出并实践“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出发,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办学思想,奠定华东师大的发展格局和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范教育发展方向。
在陈列室内的文献、实物和400余张图片中,多份孤本、原本、手稿等贵重资料都在此首次展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在全馆珍藏的1931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之一《大学教育》原书中,孟宪承很早提出大学理想:“聪明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大学追寻和确立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1983年刘佛年陪同杨振宁参观河口海岸研究所
改革开放之始的1978年,刘佛年任第二任校长,开师范大学改革发展之先,破格招生与聘用人才,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增设计算机系等新兴领域与机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高水平发展。
现场可见,刘佛年主编的文科统编教材《教育学》,是新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著作。他不仅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并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还提出“给高校一点办学自主权”“教学质量要大面积丰收”“师范教育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等主张,对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老校长的等身著作,来自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的“未来教师”们诵读着展览上的教育名言,诵读团成员秦毅轩是今年刚入学的国家“优师专项计划”首批学生之一。针对他这样的首届优师计划学生,学校再推“优师筑梦行动计划”,实施卓越养成教育,全面升级师范生培养模式,“我们愿为教育,书写祖国的未来。”
徐瑞哲 摄
【一出戏,涟漪清清】
从初为语文教师的一堂公开课,到第一次面向全市的教改公开课,再到特别时期为学生上的特别一课……在舞台上,代表“连老师”这个典型人物教育思想的7个场景片段,犹如涟漪一般层层化开,在观众心田里、脑海中荡漾。
教师节之际,以不同历史阶段划分结构的这部人物传记剧《清清涟漪》,在上戏实验剧院拉开首演帷幕。作为上海高校校园大师剧扶持项目,这出原创话剧是上海戏剧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的3部重大题材献礼剧目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反映历史跨度大、聚焦现实问题紧密的话剧作品。
事实上,剧名《清清涟漪》与主人公连老师的名字形成了表与里的呼应,也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联想和精神象征。正如编剧在开篇和结尾中所写,“不是波涛”“不是旋涡”“不是浪花”“不是激流”。可以说,微风轻轻荡起的涟漪,是水,但不汹涌、不隐秘、不外放、不湍急——她和教育的特性一样,潜移默化地流淌,却又能不断流向远方;她和教师的作用也一样,一滴水经由湖面慢慢荡漾,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带动一代又一代的教师。
剧中,连老师从青年时代就烙印下“一切为了民族”的校训,种下了一颗爱国家、爱民族的赤子之心,始终坚信“教育改变人、改变民族、改变国家的力量”。在特别时期她对逆境淡然处之,对伤害过她的学生宽容待之;做班主任,她坚持带最不好带的班级、管最难管的学生,践行 “做老师,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走上治理岗位后,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倡导“国家越是改革开放,就越是要守住语文这一民族文化的根脉”,推崇教育的非功利性、提倡“用场”之外的美育。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剧2022年5月启动创作,先后七易其稿。主创团队中,编剧郭晨子来自戏剧文学系,此前编过话剧《邬达克》等作品;导演周可来自导演系,导演过话剧《晚安妈妈》、电影《保持沉默》等作品,主演黄芳玲、程愫等也都是来自上戏表演等专业的教师或校友,成为上戏人以教育者之心塑教育者之形象的一部致敬之作。
【一部书,扶贫扶智】
“教育是薪火相传,要想让教书育人的薪火在茫茫大凉山代代相传,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就要做到由‘输血’到‘造血’。”
“扶贫先扶智。当一个孩子决定奔跑,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那是生命必然的状态。”
——这些是扎根大凉山教育扶贫一线,来自凉山教育脱贫攻坚国家行动中的支教教师们写下的心声;这些也是新出版发行的《脱贫攻坚中的人民教师——凉山篇》书摘。
教师节之际,教育部2022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透露,凉山作为“三区三州”重点区域,非常需要优秀教师的支持,全国很多名校长、名师都前往凉山参与援助,支教行动中产生了很多感人故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2022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开展凉山教育脱贫攻坚国家行动,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14个培养基地,并借助全国16所高校的对口增援力量,为凉山、怒江教育脱贫攻坚提供切实帮扶,形成了“组团式”教育精准帮扶模式。
上海师大教育学院也是教育部名师培养基地之一,为全国承担名师领航工程培训任务。基地内共有各省市基础教育一线的10位特级、高级教师,全部挂牌了省级名师工作室。在“国培计划”项目办推动下,名师们带领工作室成员组团赴南疆、怒江、凉山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支教。而上海师大培养基地的首席专家王荣生、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等教授也赴怒江、凉山和喀什,与名师学员们共同帮扶。
《脱贫攻坚中的人民教师——凉山篇》一书,就是由行动组织者、教育专家、培养基地校长学员、支教教师、凉山当地教育官员、校长、教师和学生等各方供稿,用总结、述评、案例、心得、叙事等对凉山教育脱贫攻坚国家行动进行了全景式记录和呈现。
去年教师节前,“凉山支教帮扶团队”荣获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宣布表彰的“最美教师团队”称号。与此同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也组织开展起针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帮扶行动。
据悉,华东师大社与中国教育报刊社还将推出《脱贫攻坚中的人民教师——怒江篇》,着重记录支教名师们改变一个个学校、一个个家庭,以及无数个孩子的未来,“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将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者。”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题图说明:10日,在“师道永恒:2022年教师节表彰暨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活动”中,上海市“为人 为师 为学”先进宣传典型、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央主任苏智良教授,带领新入职教师集体宣誓。 本文图片说明:除署名外,各受访高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