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猪胰子洗脸
皂角洗衣服
冰碱
动物油混合草木灰做的东西.等等吧
古人洁身洁物,最早使用草木灰洗涤。
《礼记·内则篇》云:“冠带垢和灰清漱”,因为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
《考工记》说“涑帛……淫之以蜃”,蜃,就是贝壳烧成的灰,它和草木灰水作用就能产生强碱———氢氧化钾。
而汉代人也懂得用天燃的“石碱”洗涤衣物。
金朝人又在石碱中加入淀粉、香料,制成锭状出售,名为“香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当时人造石碱的生产说:“石碱出自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为石,连汁售之四方”。
古代还有一种叫“澡豆”,由药物及豆末合制而成的粉剂作洗浴用品。
澡豆最早应用于佛家,据佛经上记载,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也叫豆屑。
佛经《五分律》卷26中说:“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
佛言:不应尔。
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涤去垢物。
”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因水无法洗净身体,便以背与树皮摩擦去垢而受伤,佛陀便教其用澡豆去垢。
《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时王敦初与公主结婚,如厕时误把净手用的澡豆倒入水中当作点心吃下,成了千古笑话。
这则记载说明澡豆在我国,至少于魏晋时,皇家已开始使用。
随着佛教的盛行,尤其是唐代有尚禅崇佛之风,澡豆也逐渐变成王公贵族的洗涤专利品,但平常百姓根本无缘见到的。
后来孙思邈、王焘等众多医家本着“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的目的,在佛教原有洗浴作用的基础上,将其与本草相结合,不断创新或改进制作方法。
如医书《外台》所载澡豆方中有应用木瓜、桃花、樱桃花等花汁加入澡豆,使其既有香体功效,又有清洁美容作用。
中唐以后,随着医家将其制作工艺及功效通过著述传播,澡豆作为一种健身美容双重功效的洗浴用品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且也成为一种民俗风尚,如《文昌杂录》曰:“唐岁时节物,元日有屠苏酒……腊日则有口脂、面药、澡豆”可证。
清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37回写大丫头长姐儿跑到台阶边洗手,她“洗了又洗,搓了陈香肥皂,香豆面子,又使了些个桂花胰子,玫瑰胰子”长姐儿把当时有钱人用的洗涤剂几乎全使上了。
而文中的“胰子”和“肥皂”又是什么呢?原来在南北朝时的贾思勰已经提到用猪胰子去垢。
孙思邈《千金方》就有用洗净的猪胰研磨成糊状,加豆粉、香料做成颗粒的配方,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
明清又有人改用猪脂研磨中加入砂糖,并以纯碱代替豆粉,再熔入猪油及香料等,均匀后压制成球形或块状,成为新一代的胰子洗涤剂。
其化学组成与今天的香皂近似。
我国华北、东北主要使用胰子。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前门外还保留有合香楼和花汉冲等老胰子店,其中合香楼还是开设于明朝崇祯四年的。
除此之外,古人更多用皂荚洗涤衣物。
宋朝时,杭州市面上出了一种橘子大小、皂荚粉做的圆团团,据周密《武林旧事》,它叫“肥皂团”,肥皂团放入水里,能发泡去污。
19世纪晚期,西方洗涤品传入后,中国人就仍叫它“肥皂”这老名字。
《儿女英雄传》的成书也在19世纪晚期的光绪年间,故文中的“香肥皂”可能是国产货,也可能是舶来品。
“盥(ɡuàn)”字你熟悉吗?可能有的同学从“盥洗室”的牌子上见到过。
“盥”就是洗手,从“盥”的字形我们便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上半部分当中是“水”,两边是两只手,下半部分是“皿”,代表一只盘子。
三个部件放在一起,用来表示:一个人就着下面的盘子伸出双手,接浇下来的水洗手。
那时洗手的器皿有两件,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í)”,用它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时洒下来的水。
假如是请客人到你家里吃饭,对洗手的事就更加郑重其事了。
一般设宴的地方要放“匜”和“盘”。
开宴前,要由主人家里年长的人拿着“匜”往客人手上浇水;由年轻人双手端着“盘”接洗手时洒下来的水。
客人洗完了手,主人还要用双手递上一条擦手的毛巾。
同学们可能要问:直接把水倒在盆子里,让大家共用一只盆子来洗手多方便,何必这么麻烦!
现在有了自来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接着自来水管的水来洗手(注重节约用水,水流可不要太大呀),而且要把手腕、手背、指缝处都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反复搓洗,然后再把肥皂沫用清水冲洗干净。
不过现在还有不少家庭仍存在着共用一只盆子洗手的不良习惯。
甚至民间还有一种“水不污人”的错误观念。
有时一盆水都洗成了黑泥汤,还舍不得泼掉。
这样做不仅洗不干净手,而且适得其反,增加了病从口入的机会,是得不偿失的。
洗手在现代社会是一件非常稀松寻常的事,饭前便后洗手是最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也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天天都在做但并没多长人很在意这件事。
在古代则不然,古代社会洗手是一件大事,人们非常讲究洗手的方式、程序还有礼仪,不是像今天这样随意地放在水龙头下冲洗然后用一些肥皂和洗手液就完成这么简朴,人们非常重视洗手。
古代洗手被称为盥,就是现在盥洗的盥,在古代仅代表洗手。
古代洗手的仪式和礼节很多,一般第一声鸡鸣的时候,就要去洗手,用水来荡涤污垢,开始全新的一天生活。
在古代洗手的礼仪非常复杂,一般洗手时要由地位低的人给地位高的人打水端盆。
比如说子女妻子会给父亲服侍洗手,徒弟要服侍师父洗手,需要提前为长者预备好洗手所需物品,这也是古人重视礼仪的细节体现。
此外,洗手还代表着对客人或者下属的一种尊敬。
通常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提前洗手将手上除去污垢,保证以洁净的手来迎接客人,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
像君臣之间递奏折或者谈论政事的时候,都要事先将手洗净,表达对下属大臣的尊重。
洗手是绝对不能忽视和随意的,一定要仔细干净地完成洗手,假如谁洗手时过于随意,就会被认为是失了礼法或者看轻他人。
古代洗手使用的东西也是清洁效果很好的,古人洗手一般用铜盆或陶瓷等器皿,在其中倒入凉水或者热水,仔仔细细地把手清洗干净。
后来也慢慢地意识到活水洗手更加卫生,古人也发明了许多产生流水的工具,类似今天的水龙头,洗手的时候会用流水清洗。
古代也有类似肥皂的东西,没有今天的香皂成分复杂,一般使用天然皂荚制成的或者猪胰子香料等东西制成的肥皂,除垢效果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