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8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过年发红包是中国人特有的习俗,红包也叫压岁钱,还记得小时候一到过节时,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那时候给压岁钱非常简朴,大人从钱包里拿出钞票直接给,一般就是几张大团结(貌似暴露了年龄),那时候大家的收入差距很小,没有人在意谁给的多、谁给的少,没有那么多的套路。
7、80年代的压岁钱,就是2、3张大团结,二三十块钱,直接给,不像后来还要用个红信封包起来。
后来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可能是2000年前后),压岁钱开始用红包包起来给了,给你的时候你也不知道里面包了多长钱,当面又不好意思拆开,万一拆开里面钱很少,估计亲戚面子上也挂不住,所以只能回家再拆开,到家后拆开一看才50,可是这时候你也忘了这个红包是谁给的了。
这时候给压岁钱就是发红包了,包起来就有了隐匿性,就开始有了各种套路,比如不磕头不给、给的红包看起来很厚,回去一拆全是10块的...
90年代的压岁钱,第四套人民币的100元,俗称蓝精灵,假如有谁把那个时候的压岁钱一直保留到现在,你就发了,现在一张全新的第四套80版100元,已经卖到1000多了。
再后来,智能手机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再加上支付宝这个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现在的红包就都是手机上发了,没有了实际的纸币,全是一个个显示在屏幕上的数字。不过好在现在手机上红包的玩法很多,各家又都竞争激烈,过年抢红包现在也是一道过年的风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而在古代,压岁钱一般都是硬通货,就是把铜钱用红线串起来,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线”。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其实正确点是压祟钱,在古代的传说里,“祟”是一种小妖怪,它每到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中小孩儿的脑门。小孩儿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然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于是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就在除夕夜里整宿的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就是现在的熬夜。
可是有的人体力不行,实在是熬不住,于是就拿出铜钱来玩,分散注重力。不过最后还是熬不住睡着了,这时候“祟”就来了,就在它要摸孩子头的时候,忽然边上的铜钱发出一道金光,把“祟”吓跑了。这就是压祟钱的由来,后来,由于“岁”与“祟”谐音,就演变为压岁钱了。
古代一般人家的压岁钱就是上面那种红线的串钱,而有钱的人家则就直接给真金白银了。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皇上给贾府发的红包就是那个黄布包,叫春祭银,世代永享,各有1000两。而贾府给自己府里人准备的红包则也不少,贾府除夕祭祖就有这么一段话:
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金银锞子就是古代有钱人家的压岁钱,一般一个锞子大概是一两,金锞子就是一两的金子,一两黄金换十两白银,一个金锞子就差不多相称于现在的三万五千元钱,而当时贾府预备了220个金锞子,可见当时的贾府有多阔气。
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说:“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从上面那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古代的压岁钱,金锞子,花样还是很多的。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压岁钱一般就是袁大头的银元了,不过为了讨个吉利,一般会在银元上贴个喜庆的红字,然后用红纸包起来,作为红包发给小辈们,或者直接放在枕头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