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本报记者 亢春宁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十多年前, 一曲 《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天下父母渴望团圆的心声。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明确规定 “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 孤立老年人”, 并特殊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常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本以为有了法律的保护,老人孤独的心将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和依赖。 可是, 现实中,“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依然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孤独。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 “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老年人缺乏“精神赡养”
72岁的李书齐老人有3个孩子,早年都因当兵、上学在外地安了家。李书齐有退休金,孩子们每月也都给些生活费,每年春节,孩子们还会带着子女来看看他们老两口。但自从去年老伴儿过世后,老李的心被掏去了一大半,时常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对于老李来说,孩子们每年一次的探望实在是太少了,他希望孩子们能常常回来看看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像李书齐老人一样,很多 “空巢老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变化。譬如,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工作的丧失,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经常出现不适应,较大的落差导致情绪低落;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轻易导致老年人精神抑郁;有的老年人因亲友相继离世,特殊是配偶的去世,往往会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轻易诱发心理疾病。市沙岭子医院心理专家李育军说, 老人易出现抑郁、 焦急、孤独感等心理问题,与人到老年期所碰到的变故而得不到适度的精神慰藉有直接的关系。老年人尤其需要 “精神赡养”, 才能早日脱离心理疾病的困扰。
对爸妈的心理变化“上点心”
“老年人生理上衰老了, 外界环境改变了,而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又不能迅速适应,种种心理变化就出现了,可子女们对这些变化又重视不够。”李育军的话道出了子女对父母 “精神赡养”的“缺位”。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详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李育军介绍, 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使得老人们或是沉默寡言、 忧愁思虑、 闷闷不乐, 或是暴躁易怒;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 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 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惊感。 “子女们要对老人的心理变化上点心,可别总有物质上给予,少了精神上的关心。”李育军提醒。
把沟通作为“心灵鸡汤”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科学研究和长寿老人的健康经验得出结论: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可让老年人健康长寿。 “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如今,子女表达对老人的爱心, 大多是在物质上的 “反哺”,恰恰缺乏对他们精神生活的关心。 在采访中,很多老人表示,他们对物质上的供养并不贪图,只要子女们付出力所能及的回报,就很满意。他们更渴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能与自己亲情沟通。
李育军说,常回家探望父母,与他们多交流沟通是改善老人心理变化的 “良药”。 子女回家时,要做一名聆听者,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听老人念叨念叨生活中碰到的、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应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还要给父母捶捶背,按按摩或是让父母坐在一边,自己下厨做几道可口的饭菜,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心。李育军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老年人、优待老年人,提升尊老敬老的意识,这不仅是我们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也是对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
构建老人们的“精神家园”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子女不仅要学会对父母的 “精神赡养”,全社会也有责任对他们加以保护。李育军建议,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多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央,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
此外, 李育军认为,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 轻易产生心理危机, 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 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 提高生存能力。 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 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主动解除心理压力, 转变不良情绪, 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