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为她在颁奖典礼现场。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屠呦呦团队经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它成功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本报记者 李莉雅 整理
□
“中医药与抗疫”特殊报道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采用中医药参与救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中医药力量令世人瞩目。在中国抗疫史上,说起中医药的力量,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屠呦呦。
假如不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人类与疟疾已持续千年的战役,也许依旧一眼望不到尽头。40多年间,她和她的团队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推动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青蒿素联合疗法,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疟疾病死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疗法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站到世界领奖台上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许多古老文明国家对这一疾病都有记载。
考古学家在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文物中,检测到了疟疾抗原。据记载: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都认为疟疾是由瘴气引起的。15世纪的大殖民时代,欧洲人却一直迟迟不敢踏足非洲,其原因正是处于对疟疾的畏惧。
19世纪初,欧洲人才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这是一种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的物质,叫做奎宁。之后,人们又发明了一系列例如氯喹、周效磺胺等特效药。人们一度认为疟疾从此可以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了。
然而,上世纪60年代,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相继出现了抗氯喹的恶性疟疾。疟疾这一疾病又卷土重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都有2亿多新病例报告。全球每年40万疟疾死亡人数中,90%以上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据估计,2017年,全球有43.5万人死于疟疾。与之相比,2016年疟疾死亡人数是45.1万人,2010年是60.7万人。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前,疟疾往往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遏制,每每造成很大的传染和死亡,尤其是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青蒿素的出现,重新燃起人们对于消灭疟疾的信心。
而屠呦呦正是因为发现了青蒿素、并将其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联合治疗方法,让疟疾的死亡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再加上青蒿素的安全和低毒性,它已经成为了全球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
在抗疟新药品尚未问世的时代,每年大约有五十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多数为儿童。假如以挽救了多长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由于她的发现,过去二十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拯救。
屠呦呦是误打误撞走进医药学领域的。
1946年夏天,16岁的屠呦呦患上了严峻的肺结核,被迫放弃学业回家休养。在家两年的时间,她积极配合治疗,身体才逐渐恢复。
躺在病床上忍受疾病折磨时,她总会不禁思索未来的道路。“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假如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回忆。
一个小小的心愿,打开了屠呦呦的医学大门。初入学堂时,屠呦呦成绩并不瞩目。但就像很多后来成就非凡事业的人一样,她身上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执拗。只要自己认定的事,这个文静的少女总能迸发出强烈的执拗劲头。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并说服父亲和亲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药专业,希望借由中国古籍医术,结合西方医学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毕业后,屠呦呦成为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这之后,她便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
临危受命抗击疟疾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在一线治病救人,与疫病战斗。很多隐藏在医生背后,研制药物、治病救人的医药学研究人员,也同样令人尊重。今年90岁的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中国成立之前,疟疾一直是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1940年左右,保康县疟疾爆发,全县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20%;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肆虐,市面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卖得比黄金都要贵,无数穷苦百姓曝尸街头。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执着”,这是屠呦呦身边的同事对她一致的评价。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1969年承担抗疟中药研发任务,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进行世界范围的推广,屠呦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屠呦呦参与研究小组之后,带着小组成员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名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研究过190种样品,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研究一度走入了死胡同。屠呦呦后往返忆道:“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却意外在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受到了启发。
她之前曾用青蒿提取物做过实验,但是并没有成功。通过这个处方,她忽然冒出来一个灵感,难道之前实验提取过程中的温度过高,导致破坏了药物的效果?于是,她开始模拟书中古方,改用低沸点溶剂来提取青蒿的有效物,经过整整380次失败,最终她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
药物研究成功之后,开始临床试验。但是在用于动物实验时,又出现了困难,有些动物痊愈了,但是有些动物却出现了疑似中毒的情况。所以这种药物用于人体是否安全?不得而知。但是屠呦呦坚信青蒿提取物有效且对人体无害,于是她和研究组的成员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结果实验成功了——青蒿素不会对心脏、肝脏、肾脏产生任何副作用。
消息宣布,世界震动。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困扰世界千年的疾病,竟然在古老的中医典籍里找到了解决方法。
一次次改良、实验,再改良,无限循环更新,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列入基本药物名录。
中国医药学是伟大宝库
21年来,青蒿素——这个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在屠呦呦发现和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而屠呦呦的发现,直接让这个数字直线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拯救了620万人生命。
2016年,她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把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中医药科研中去。
202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屠呦呦获得人生最重的一个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不久前,她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从来不曾停下攀登的脚步。直到今天,90岁的屠呦呦还在抗疟领域攻坚克难,针对青蒿素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她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层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为了扩大青蒿素的适应症,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进展的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
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供挖掘的资源还非常多。青蒿素就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国际组织的认可和国际友人的喜爱,中医药宝库已是世界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中国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正不断提高,国际化之路将越走越稳。中医药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要重视中医各学派的交流合作,要重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要重视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攻关。中医药研究确实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很强的发展潜力。不仅要继续中医理论,也要在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融汇中,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创新中医药研究,要进行更多深入和细致的工作,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斗,屠呦呦很有信心。她说,回顾历史,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为遏制和打败新冠肺炎,中国正采取大规模和强有力的科学防控措施,展现了战胜疫情的勇气和担当。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当疾病肆虐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希望全球科研和医务工作者以开放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投入到传染病防治中去。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