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本文系作者原创,欢迎转发评论收藏!
魏无羡有头毛驴叫小苹果,脾气倔强,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于是魏无羡就拿一根木棍,前面绑着一个小苹果,挂在驴子的眼前,驴子看到苹果就乖乖往前走,但怎么也吃不到……
这个情节很搞笑,但又何尝不像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就是那头驴子,父母所有的要求,譬如“听话、学习、做家务”等等,就是驴子不愿意走的理由,而一颗糖,一件礼物,一些零用钱,就是驴子前头的那个小苹果或胡萝卜,让孩子乖乖听话照做。
用物质奖励孩子,其实很常见
家庭中,父母喜欢用物质来引诱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你快点写完作业,我就让你吃棒棒糖”,“你这次考100分,我就带你去吃大餐”……
学校中,老师也常常这样做,孩子时不时拿回一些糖果,说是老师发的,“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我午觉睡得好”,“我最近都没有请假”……
这种奖励让不少人感到担忧,虽然初衷是好的,鼓励孩子往好的方面努力,但却变成了“孩子为了零食而学习”,学习成了有目的的行为,一旦这种物质奖励停止,孩子将失去奋斗的动力,忘记了努力本身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奖励,是“有毒”的胡萝卜
不管是驴子前面挂着一个小苹果,或是更常见的胡萝卜,这些都是一种物质引诱,诱惑着驴子盲目地往前走。而我们的父母,给予孩子外在的奖励,就是在给孩子设置这么一个“胡萝卜”陷阱。
有两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培养阅读的习惯,唯一不同的是,孩子A的父母在每阅读完一本绘本的时候,奖励孩子一颗糖,并夸奖孩子读得非常棒,孩子听了很兴奋,阅读任务完成得很好。
孩子B的父母却什么也不给,只是天天陪伴他阅读,他读完给予肯定和鼓励。
时间久了,A开始对糖果失去爱好,有时候不愿意读绘本,父母要求他读的时候,他还会讲条件,不是吃薯片,就是要求出去玩,父母发现让他读书越来越难,他的要求也越来越难满意,孩子也变得不爱阅读了。
而孩子B却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常常要求父母带他去图书馆,看书很专注,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无法自拔,不久后,阅读就不需要陪伴了,他完全自觉了。
两个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孩子喜欢做某件事,在某个领域做得精彩,完全是因为他们喜欢做这件事,当这样的事情被介入了零食或其他奖励,性质就完全变了,孩子会因为奖励而坚持,也难在一件事上长久地努力。
最后你会发现,物质奖励是短暂的,孩子长久地努力,只能靠内在的驱动力,跟外在的奖励无关。
妈妈,考试一百分有什么奖励?
这是孩子最常常问的一个问题,或许父母这样做过,也或许家里的长辈主动这样承诺,“你考好了,我就给你买心仪已久的篮球鞋”,但这样的承诺,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皆大欢喜,孩子考好了,篮球鞋到手了,但孩子的欲望是无穷的,他下次还会这样要求,且考得好=物质奖励,我考得更好,是不是就有更贵的礼物等着我?
第二种结果,孩子没考好,篮球鞋没有到手,他很沮丧,当一次又一次失望,他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篮球鞋,还是不努力了吧。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这种问题呢?一位妈妈做得就很好,她告诉孩子,“考得好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你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礼物不能比拟的”,孩子听了很兴奋,考得好=成就感,孩子在成就感中获得尊严感,是内驱力的基础。
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可以答应
但有的父母也会有疑问,用物质提高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真的不对吗?其实,作为习惯的驱动力,物质奖励的确可以起到短暂的促进效果,但一旦孩子的习惯养成,父母就要刻意地减少物质激励,转而使用语言奖励,或许效果会更好。
有研究发现,使用物质奖励,最佳的效果也不会超过三个月。父母一定要奖励孩子,不妨采用“惊喜”法,也就是下面第三组的方法。
曾有一个闻名的实验,有三组孩子玩画画游戏:
第一组孩子,明确被告知画画成功后有物质奖励,且奖励是什么已经告诉孩子。
第二组孩子,画完画没有奖励。
第三组孩子,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但画完画会忽然给他们奖励。
这种实验持续了好几天,最后研究者发现,第一组孩子画画的爱好最低,第三组孩子画画的爱好最高。
当孩子明确知道有奖励后,他的高兴点和爱好也就慢慢消失了,不如忽然给孩子惊喜,给生活制造一点甜,孩子的爱好会更浓。
但这并不代表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无限次使用“惊喜”法,大原则是少用奖励,多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学会语言赞美和夸奖,肯定孩子的做法,才能获得长久的好效果。
要如何表扬?技巧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曾经提过,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要太容易了。
很多时候可以做选择,比如三个事情要满意一个,心理研究发现,奖励假如给得很轻易,那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奖励一定要有选择性,一定要空空空夸一个,空三次不一定,空一次再给一个,接着空了三次又给一个,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有奖励,就会好好努力,因为他知道曾经奖励过。
表扬孩子,不要回回都表扬,有时候说一句,“这个是应该的,继承坚持”就够了,但假如他真的有质的转变,这个时候就要好好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