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1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待客: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一见客人面边握手、边问好;“塔、赛白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
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
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加面条,绝没有要饭费的习惯。
客人离别时,全家走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再次光临。
献哈达: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奠、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
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
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
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
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
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敬鼻烟壶: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牧民的传统习俗。
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料制成。
其样式有佛手形、梨形、茄形、桃形和柿子形。
小巧玲珑,华丽多彩、古雅美观。
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要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给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
同辈相见时,只用右手互相交换鼻烟壶,并从壶中倒在手心里一点鼻烟,用手指蘸一下,抹在各自的鼻孔上闻一闻,然后相互归还。
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作客时,行人或主人也往往掏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闻一闻,或者互相交换鼻烟壶,表示互相尊重,以礼相待。
敬酒礼仪: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
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德吉拉”礼节: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
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常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
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不同地域蒙古族敬酒的差异:地域不同蒙古族敬酒的方式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您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您,而有些地区的蒙古人则是先唱民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仅敬酒仪式就各具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第一杯、第二杯抿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青海的蒙古族:在敬酒之前,往往要在酒瓶口上放一块酥油,让每个客人沾一点,这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奶制品是最为贵重的食物,也是为了表现主人的诚意。
内蒙古阿拉善巴音浩特蒙古族:在那里敬酒却是两杯。阿拉善蒙古族是和硕特部固始汗弟弟的一个儿子的后裔,这些蒙古族同清朝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整个清代阿拉善的十位王爷都同清皇室联姻,他们这种习惯是满族的习俗。因为满族认为双数非常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