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4-04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故事梗概
1946年冬,人民解放军东北某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武装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剿匪。
为消灭盘踞在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少剑波决定采纳侦探排长杨子荣打虎的建议,由杨子荣化装成奶头山匪首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献上从土匪一撮毛手中缴获的“地下先遣军”的组织联络图——“先遣图”,打入威虎山,里应外合,消灭座山雕。
杨子荣打虎上山,狡猾的座山雕多次进行试探,他机智应付,终于取得座山雕的信任,被封为上校团副,威虎山“老九”。
除夕之夜,杨子荣利用给座山雕庆贺六十大寿之机,在威虎厅大摆百鸡宴,以配合小分队实现歼敌计划。
不料被小分队俘虏的奶头山士匪小炉匠栾平逃脱,忽然来到威虎山。
杨子荣以其大智大勇,先发制人,控制了栾平,消除了座山雕和“八大金刚”对他的怀疑,并利用栾平不敢道出曾被解放军俘虏的真情,步步紧逼,最后枪毙了作恶多端的栾平。
少剑波率小分队和民兵及时赶到威虎厅,全歼烂醉如泥的土匪,活捉座山雕。
出色场面
“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杨子荣化装成土匪,冒着风雪赶往威虎山。
路途遥远,环境险恶,英雄侦探排长一无所惧,他豪情万丈地唱道:“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任凭风云多变幻,革命的聪明能胜天?选”正当杨子荣路间小憩,却闻声自己的战马发出恐惊的叫声:“情况不对?选”机警的杨子荣冷静地观察四面,原来是一只老虎正向坐骑扑来?选杨子荣飞身跃起,举枪射击,凶恶的老虎应声倒下,而枪声却引来一群士匪……
欣赏指导
《智取威虎山》是“文革”时期重要的一部“样板戏”电影,剧情最具传奇色彩,甚至在整个戏曲现代戏中都是最为情节化的,同时也是极具艺术个性的经典居目。
该剧的故事编织疏密有致,情节取舍适可恰当。
孤胆英雄杨子荣打虎上山、深入虎穴、智斗匪徒,细节耐人寻味,情节扣人心弦。
“样板戏”的创作宗旨表面上是为工农兵服务,但根本的政治目标是为政治服务。
“文化大革命”中,在某种政治逻辑的推论中,这两重宗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其最大价值就是要使得服务对象提高思想觉悟,对他们实行“政治教育”,武装他们的思想,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服务。
样板戏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教育的艺术,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有时甚至直接成了政治本身。
在“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创造了表现敌、我、友的一套银幕造型公式。
所谓“三突出”,即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为此硬性规定若干造型条规和拍摄程式,如绝对不答应“谁有戏就把镜头给谁”,那样就是“敌我不分”,“主次不分”;“在镜头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都要为英雄人物让路”。
于是,提出“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的镜头处理原则,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场面调度上,要求“英雄永远在前景,要呈正面,居中央,敌人永远在后景,呈侧面,靠边站”;布景设计也“必须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服务,绝不能以景夺人”,“即使英雄人物出现在反面人物环境中,也必须调动一切造型手段来突出英雄形象”;敌人一概要“远、小、黑”,英雄都要“近、大、亮”。
服装和化装对英雄人物的造型要“健美、英俊”,“要丑化反面人物,揭露他们的凶残、虚弱”,等等。
这种条规将电影和电影美术导向反现实主义,沦于虚假做作的伪理想主义。
应当看到,《智取威虎山》正是在这样的时期、这样的“原则”下创作出来的。
但它的改编并未偏离小说原著《林海雪原》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剧本的文学语言也颇见光彩。
这是值得一提的一个成功。
当然,不可否认,“样板戏”在一度狂热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语境中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貌似激进的“样板戏”的复仇情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迅速获得响应,依赖的就是这种非常特别的历史语境,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超级宣传机器的配合。
一旦这些外部条件开始发生变化,“样板戏”的英雄偶像系列失去了狂热革命时代的特别氛围,其肤浅、粗糙、虚假的一面便在革命退潮之时显露原形。
该剧的另一成就在于恰当地处理了继续与创新的关系。
其中的行当定位无疑是传统的,但是,杨子荣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武生,小常宝其实更似娃娃生。
该剧的更杰出的创造体现在舞蹈方面,“打虎上山”的“马舞”自然是珍品,矫健又不失柔美,灵动又毫不妩媚,这样的境界绝对是传统中不多有的。
而颇为有气魄的集体“滑雪舞”则更是对创作者匠心的考验。